上证债券信息网

国内绿色债初具规模 机构期待税费优惠

2016-09-02
【财新网】(记者 张榆)发展仅一年多的时间,中国绿色债市场增量已经跃居全球最大。
  今年,绿色金融作为议题,首次被写入G20会议公告,国际社会对于共同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已经达成共识,中国政府也已将发展绿色金融作为国家重点战略。市场层面,绿色金融方面的尝试已经展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绿色债券市场已初具规模。
  2016年,我国绿债市场从无到有。至7月中旬,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总金额已逾1200亿元人民币,占同期全球绿色债券发行量的45%,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
  监管部门也在积极推动绿债市场发展。去年底,人民银行率先发布公告,推出绿色金融债债券,中国金融学会下属的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同时发布了《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启动中国绿色债券市场。此后,发改委及沪深交易所也相继推出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或通知,进一步推动绿债市场发展,并使发债主体多元化。
  但目前绿色债券市场的参与机构仍然有限,更多相关的市场主体仍未能有效参与市场。多位人士建言,未来还需配套出台一些措施如税收优惠等,让“绿色情怀”落地,才能真正推动市场发展。
  绿债市场规模初具
  治理环境,需付成本,利在千秋,而收益却非当下。在财政资源难以完全覆盖需求的情况下,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绿色投融资是必然选择。
  国际绿色债券市场诞生于2007年,在近10年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发行投资理念。国内市场近两年也开始引入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理念,并将其作为我国的“战略性优先事项”推进。
  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曾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对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持。发改委在去年年底出台《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明确对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绿色城镇化等12个具体领域的企业绿色债发行进行重点支持。
  在证监会统一部署下,沪深交易所也先后于2016年3月及4月启动绿色公司债试点,推动绿色公司债券落地。两个交易所均对绿色公司债券设立了专门的申报受理及审核绿色通道,并对绿色公司债进行了统一标识。
  自上而下的推动下,绿色债券逐渐迎来发展。以浦发、兴业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于2016年1月分别获批500亿元绿色金融债券额度,并先后发行了国内首批绿色金融债券,分别为200亿元和100亿元规模,实现贴标绿债零的突破。此后,青岛银行第二批获批80亿元绿债发行额度,于3月10日发行30亿元。
  节能环保领域相关企业也在积极参与发行绿债融资。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北京汽车等先后发行了公司债或企业债;而在7月27日,新疆金风科技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了首单绿色资产支持证券。
  上海证券交易所相关业务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表示,目前已存在的债券品种都可以支持贴标绿债发行,包括公司债、可交换债、可续期债、资产支持证券等。并且为绿债专门开通了绿色审核通道,采取优先审核方式,给发行企业更多时间上的优惠。
  而在市场培育过程中,企业发行热情也出现很大的好转。“一开始发行人因为概念比较新,需要找第三方认证机构,有一定的费用和时间成本等原因热情度不高,但自6月份推出第一单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来咨询关于绿债发行的情况。”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财新记者了解,目前仅上交所市场已申请但未发行的绿债规模已经超过300亿元,至今年年底国内绿色公司债券市场发行规模可期。
  发债主体多样化
  从目前发行绿债的企业类型看,多为比较典型的节能环保企业。但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下称绿金委)发布的绿色债券目录中,类型远不止于此。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表示,绿色债可发行的行业范围非常广泛,目前市场发行的多以清洁能源为主,“但是事实上绿色项目类型很多,我们主要与项目挂钩,只要项目是绿的,即使企业不是纯绿的企业也可以发绿色债券,但并不包括‘漂绿’的项目。”
  与普通债券相比,绿债主要考量的是资金是否明确投向绿色项目,并需定期披露项目进展。以上交所为例,目前要求绿色公司债券的募集资金必须用于绿色项目;第二发行人必须具备一定的绿色项目筛选流程;第三募集资金必须严格监管;第四,要具备定期报告,至少每年披露达成的绿色效益。绿色金融债券方面也有类似规定。
  事实上,国际绿债发行主体的丰富程度也值得国内企业参考。今年2月23日,苹果公司发行了1.5亿美元债券用于支持清洁能源的发展,并将建立绿色办公建筑和可循环材料装箱物流机制;3月13日,丰田公司发行1.6亿美元用于支持低油耗汽车的销售和租赁。这些都进一步拓宽了投资者对绿色债券的传统定义。
  此外,对发债企业而言,绿债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具有低利率优势。以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为例,其在上交所发行的3+2期限品种票面利率为2.89%,低于同类普通公司债平均发行利率约27bp;5+2期限品种为3.13%,低了25BP。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近期发行的10年期绿色公司债利率达到3.39%,是同期债券历史新低。
  部分国际机构也开始参与国内绿债市场,并带来有益经验。目前包括IFC、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挪威船级社等国际机构均参与到国内绿债发行的认证中。其中,IFC在今年7月份与农业银行合作推出了首个实质性的认证成果,帮助金风科技在上交所市场发行了全球首单以人民币计价的非金融企业绿色ABS。
  IFC亚太地区项目负责人Rachel Freeman对财新记者表示,IFC专门为金融机构开发了一套分析评估工具,用发电、能源消耗等数据,对比项目前后的变化以判断绿色的程度。但她同时表示,目前全球市场尚未对绿债有一个统一的定义,这也是国际市场关注的焦点之一,IFC也在尝试与农行等国内机构共同研究出一个国内统一的标准。
  推动投资端政策落地
  在绿债市场已经逐渐起步下,多家机构及监管人士也建言要多注重投资端的推动,避免出现发行人的热闹,却受到投资端的冷落。
  从已经发行的多只绿色债的的认购情况看,作为市场上的新资产,机构认购热情较高,多只债券出现超额多倍认购的现象。耀之资产作为国内首批系统研究绿债的私募机构,其董事总经理杜洋向财新记者解释,绿色资产在国内资本市场是相对较新的资产类别,在资产荒中提供了一片新“绿洲”;此外,绿色债融资的投向相对特定,理论上必须符合其“绿色”属性。加之在银行间市场与交易所市场的双准入许可,绿色债券是相对质地较好的金融资产。
  上交所相关负责人也对财新记者表示,和国际市场相比,国内市场目前最缺的就是专业的责任投资者。
  绿债由于发行利率较低,对机构吸引力有限。杜洋表示,眼下绿色债的利率市场化进程阶段尚未完全体现其可投资潜力。发行主体、收益率、信用评级、流动性、久期等多重要素之间尚未有效直观的体现出绿色债的应有价值水平,加之目前没有配套优惠税收政策出台,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市场的投资兴趣。
  他表示,投资人除了关注经营情况、资产负债率等公司债常规性指标外,绿债还需要额外考察其是否用于绿色用途、社会属性、绿色新技术对于核心生产力的改进等等多重因素。“投资绿债并没有减轻投资研究的工作量,而是增加了评判资产质量的维度,因此绿色投资的回报也应当是稳固而长期的。如果发行人只是利用政策红利而为之,未关注绿色债的发行本质,那么绿色债将是只局限于发行人间的游戏,而不能将其投资价值带入中长期的资产投资层面。”杜洋表示。
  证监会债券部负责人在近期在公开场合也谈及了这个话题:“大家都说绿色债是‘情怀债’,但从长远发展看,光靠‘情怀’还远远不够,需要我们为绿色债券的发展不断优化政策和制度环境,使得有‘情怀’的市场主体受到社会认可和尊重,并获得应有的财务回报。”
  因此,下一阶段如何让情怀落地成为绿色债市场是否能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农业银行投行研发处处长杨军对财新记者表示,要推动绿色金融的发展,国家作为宏观部门也可以出台一些配套措施,比如购买绿色资产的投资人在税收方面可以有一些减免措施,推动更多的投资者进行投资;或对发行人采取贴息。多位市场人士均表达了类似的观点。
  从国际市场看,为了增加绿色金融的参与者,绿色债券的发行者和投资者均能得到一定的税收激励。比如绿色债券发行者可以免付债券的票息,票息将以税收抵免的形式支付给债券持有人,或者债券的发行者将得到政府的直接补贴,从而发行者可以支付较少的票息,而投资绿色债券的债券持有人获得的票息收入也可以免交所得税。
  当然,绿色金融致力于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经济活动的私人和社会回报存在差异,即外部性问题,还需要相对成熟的绿色金融投资理念及社会监督。不少西方金融机构也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反思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导致声名扫地的问题,进而不再只将绿色投资视为额外的成本,而认为是与其自身长期发展目标一致的业务。
  杜洋表示,绿色债券可以比作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金融资产,具备良好投资价值等诸多先天属性,如能再辅以税收减免等配套政策,在国内现阶段去产能的关紧阶段,绿色资产的投资价值会得到更多市场投资者的认可和追捧。